——專訪尚賢達獵頭市場總監譚先生
引言
	在產業迭代加速與全球競爭升級的時代,人才已成為企業的核心生產力。尤其在新能源、半導體、智能制造、AI等戰略性新興領域,高端人才的稀缺程度不斷攀升。根據博研咨詢數據顯示,2024年中國高端獵頭服務市場規模達417.2億元,同比增長9.6%,預計2025年將突破456.8億元。
在這場“人才爭奪戰”中,深耕行業二十年的尚賢達獵頭如何持續突破,幫助企業在競爭中脫穎而出?我們專訪了尚賢達獵頭市場總監譚先生,請他分享對高端獵聘的最新思考與“破局之道”。 
第一部分:行業變革下的獵頭價值重塑
	Q1:當前高端人才市場面臨哪些核心挑戰?
譚先生表示:“如今從‘人找崗位’到‘崗位找人’,市場邏輯已徹底反轉。”他總結出三大趨勢: 
- 垂直化:行業要求越來越細分。以新能源電池為例,既懂材料工藝又具國際供應鏈經驗的人才極為稀缺。半導體行業中具備28nm制程經驗的候選人供需比僅0.2。
 - 敏捷化:企業招聘周期被極度壓縮,許多項目要求在30天內完成從定崗到入職的全流程。領先機構通過AI智能篩選將初篩效率提升60%以上。
 - 隱性化:約70%的頂尖人才處于“隱性流動”狀態,他們并不主動求職,而是等待更契合的機會。
 
“這些挑戰的背后,本質上是信息的深層不對稱。”譚先生指出,“獵頭的核心價值,就是打破這種不對稱。”
	Q2:尚賢達如何應對這些挑戰?
譚先生介紹,尚賢達建立了獨具特色的“三庫聯動”體系: 
- 行業人才圖譜庫
 - 覆蓋20多個細分產業,匯聚10萬+核心人才數據。
 - 通過“動態畫像”技術實時追蹤人才職業路徑、跳槽動向與能力成長。
 - 企業需求解碼庫
 - 應用“崗位基因測評”模型,深度拆解企業文化與崗位DNA。
 - 能夠洞察候選人與崗位在價值觀、管理風格、跨文化溝通等“軟性匹配”上的契合度。
 - 動態情報庫
 - 持續監測產業趨勢與技術演進。
 - 例如Chiplet封裝技術興起后,封裝工程師需求同比增長67%,尚賢達已提前布局相關人才儲備。
 
第二部分:經典案例復盤——破解“不可能任務”
案例背景: 某半導體企業計劃招聘CTO一職,要求候選人需具備28nm制程量產經驗,并擁有日韓市場資源。該類人才在臺灣地區的供需比僅0.2。
解決方案:
- 尚賢達通過海外校友網絡及半導體產業協會渠道,鎖定一位三星前高管;
 - 團隊為客戶定制了“技術合伙人”激勵方案,結合股權激勵與本地化支持;
 - 全流程僅用3個月完成候選人入職。
 
	成果與啟示:
候選人到崗后,企業晶圓良品率提升12%,海外客戶擴展至3家,成功驗證了獵頭的前瞻價值。
譚先生總結:“獵頭不僅是撮合供需,更重要的是預判人才流動的化學反應。優秀的獵頭永遠走在趨勢之前。” 
第三部分:未來布局——AI與數據驅動的獵聘革新
	Q3:AI是否會取代傳統獵頭?
譚先生認為,AI能替代“信息篩選”,但無法替代“人性洞察”。尚賢達的策略是“AI賦能+顧問主導”: 
- 人才潛力預測模型:基于職業軌跡、學習能力、跳槽周期等維度建模,幫助判斷候選人未來三年的成長曲線。
 - 文化匹配度分析系統:通過團隊基因算法評估候選人與企業文化的融合度。某新能源企業應用后,團隊離職率下降22%。
 - 智能知識圖譜平臺:將行業趨勢、薪酬結構、企業畫像整合為可視化數據,用于項目決策支持。
 
“AI能解決72%的基礎崗位交付,但像2nm制程工程師、CFO或海外市場總監這類角色,依然需要有深度洞察力的人類顧問。”譚先生強調。
企業的人才戰略建議
	“未來的競爭,不是企業對企業,而是人才生態對人才生態。”譚先生總結道。
尚賢達建議: 
- 提前布局人才儲備池
 - 企業不應等到崗位空缺才啟動招聘,而應像“駐馬店人才銀行”一樣,將關鍵崗位按“技術/管理/稀缺技能”分類儲備。
 - 定期開展人才盤點
 - 每年至少一次行業人才掃描,確保核心崗位的繼任梯隊。
 - 構建AB角機制
 - 對高風險崗位設置替補方案,保持組織韌性。例如某芯片企業通過“三庫聯動”模型,提前鎖定3名潛在CTO候選人。
 
譚氏總結語:
“真正的獵頭,不是找到一個人,而是為企業建立一個可持續的人才引擎。”
	
數據來源:《2025高端人才服務報告》、中國臺灣《半導體人才報告書》、尚賢達獵頭內部調研資料
![廣州獵頭公司-[尚賢達]](/upload/config/783f9acb-21bf-480f-b0e5-dd0748afd7c2.jpg)